• 技术文章ARTICL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继电器的技术特性及应用注意事项

    继电器的技术特性及应用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2013-04-03  点击次数: 2145次

     继电器的特性和类型 

     

    继电器属于一种微电控制器件,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

     

    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

     

    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充当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

     

    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1、电磁式电磁继的工作原理: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

     

    、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

     

    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

     

    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

     

    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

     

    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

     

    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

     

    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

     

    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

     

    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

     

    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

     

    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

     

    用线圈励磁,一般称为热敏开关。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

     

    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一般使用于禁止电火花的地方,固态

     

    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

     

    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

     

    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

     

    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可控硅和

     

    光电隔离型为zui多。 

     

    国内表达继电器的符号和触点方法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

     

    ,就画两个并列的长方框。同时在长方框内或长方框旁标上继电器的

     

    文字符号“J”。继电器的触点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把它们直接画

     

    在长方框一侧,这种表示法较为直观。另一种是按照电路连接的需要

     

    ,把各个触点分别画到各自的控制电路中,通常在同一继电器的触点

     

    与线圈旁分别标注上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将触点组编上号码,以示区

     

    别。继电器的触点有下面几种基本形式: 

     

    A.动合型:H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断开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

     

    闭合。以合字的拼音字头“H”表示。 

     

    B.动断型:D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闭合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断

     

    开。用断字的拼音字头“D”表示。 

     

    C.转换型:Z型;这是触点组型。这种触点组共有三个触点,即中间是

     

    动触点,上下各一个静触点。线圈不通电时,动触点和其中一个静触

     

    点断开和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点就移动,使原来断开的成

     

    闭合,原来闭合的成断开状态,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触点组称为

     

    转换触点。用“转”字的拼音字头“z”表示。 

     

    继电器的选用方法 

     

    1.先了解必要的条件: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zui大电流;被控

     

    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选用

     

    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控制电路应

     

    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

     

    器的型号和规格号。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

     

    用,zui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器具的容积。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

     

    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

     

    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继电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1、额定工作电压: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

     

    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表测量。 

     

    3、吸合电流: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zui小电流。在正常使用

     

    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

     

    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

     

    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zui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

     

    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

     

    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

     

    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

     

    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电子制作网的老铎提示使用重点: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使用技术;

     

    指继电器中线圈在失去电流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个非常高的反相电动势

     

    ,很容易损坏控制它的电子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务必重点考虑在设计

     

    电路中引入吸收电路。 

     

    测试继电器的方法 

     

    1、测线圈电阻:可用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

     

    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继电器线圈的阻值和它的工作电压

     

    及工作电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线圈的阻值可以计算出它的使用

     

    电压及工作电流。 

     

    2、测触点电阻:用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

     

    值应为0;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

     

    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

     

    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

     

    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

     

    ,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也是像上述

     

    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

     

    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

     

    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

     

    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

     

    压)时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使工作不

     

    可靠。(end)

    上海乐利科技自动化有限公司竭诚为您服务

     

     

    :潘永厂

     

    : , 5108 3268 , 5108 5152 , 5108 5153

     

    销售直线: 

     

    销售 

     

    :2355260838#.com为避免垃圾邮件,发邮件的时候请把#改成@)

     

    shfl888#vip.126.com (为避免垃圾邮件,发邮件的时候请把#改成@)

     

       2355260838

     

    销售 

     

    企业:http://www.mrogk.com  www.shlie.com.cn www.shlie.com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张掖路333号瑞尔大厦5层

产品中心 Products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13795313415(微信同号)